在法治社会中,司法机关如何助力企业健康发展?企业如何在法律规范的框架之内谋求发展?法律如何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护航?在最近召开的地方两会上,浙江省工商界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。
办理非公企业案件时,要先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办案风险评估;传唤、拘传涉嫌犯罪的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,要把握好时机和场所……去年3月,最高检出台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18条意见不久,浙江省检察院及时出台了精准护航非公经济“21条意见”,用绿色司法理念全力保障非公经济健康发展,让非公企业感受到检察机关的法治温暖。工商联界别政协委员在讨论“两院”工作报告时一致表示,对于这项工作的推进,一年来感受十分深刻。浙江省政协委员、省商会副会长蒋文标说,现在司法部门会评估案件和企业的具体情况,依法不捕、不诉,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,这让企业家们感到十分暖心。
对于中小微企业、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,浙江法院做了很多积极工作,成绩有目共睹。”浙江省人大代表、浙江天子果业公司董事长徐荣新的发言,引发热议。2016年,浙江通过司法程序促成115家企业成功重整,532家“僵尸企业”有序退出市场。“对优秀企业要支持,对经营不善企业的司法处置也应稳妥及时。”徐荣新建议,适当加快破产企业的资产评估、拍卖、重整效率。在资产评估领域,也可引入专业团队,协助法院工作,依法帮助困难企业重整旗鼓。
浙江省人大代表、巨化集团公司市场部部长王晓宇说,以巨化集团为例,近年来连续遭遇美国等国家的反倾销诉讼,涉及金额数亿元人民币。如何打好国际官司,成为浙江企业的新课题,也是一个难题。“在商务、司法等部门指导帮助下,3年来,巨化集团联合行业企业,两次赢得反倾销诉讼胜利,维护了中国企业利益,也积累了一些国际诉讼经验。几场官司打下来,我们意识到司法援助的重要性。”王晓宇代表建议:“随着开放发展深入推进,希望浙江法院加快研究相关案例,引进国际法人才,进一步提升涉外案件的法律援助能力,为营造公平贸易环境提供有力支持,同时也可促进非公经济开放发展。”
“我曾经为海宁一位企业家贷款做担保,没过多久他‘跑路了’。后来才知道,他用于办理贷款的凭证很多存在过期或者造假的情况。按照银行的规定,这一笔贷款应该是办不出来的,因此银行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。”浙江省政协委员、省商会副会长倪良正说,“但是判决书下来,银行的损失全部都由我们来承担。”他表示,类似这样的案例,让企业家们“很受伤”,希望今后能够得到纠正,让法律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。